金門豐富的傳統聚落、軍事遺址、民居建築及多樣化的人文與自然生態是建築學習的豐富養分,本系以此為涵養,培育空間設計、構築技術及社會關懷之理論與實踐並重、公私部門協調合作的人才,並透過設計課程、研究議題及工作坊的方式,常態性地與臺灣、大陸及世界各地的建築相關學系與機構進行交流。
本系於94年8月1日正式招生,時為國立金門技術學院「建築與文化資產保存系」, 96年8月改名為「建築系」。99年8月1日配合本校升格並改制為「國立金門大學」,而正式名為「建築學系」。100學年度成立碩士班,延展建築學的研究面向。101學年度起,為與世界建築教育潮流相接軌,學士班學制改為修業五年制。本系教師為涵蓋歐洲(英、德國)、美洲(美國)和亞洲(日本、台灣)等知名學府畢業之師資,以提供跨地域性的研究視野,培育全方位之建築人才為目標。
目標與特色
目標
本系之教育目標在於培養融合地域文化與當代思潮、理論與實務兼具之建築學人才。期望學生具備多元思考與設計創新、人文關懷與歷史探索、永續環境與技術整合等基本素養。因此課程上分為: 建築設計與核心技能、歷史與文化、營建與實務、生態與環境、社區與都市等五大類,訓練學生之設計創新能力、文資修復能力、實務實踐能力、永續整合能力、環境規劃能力等,以為教育目標之實踐。
特色
本系自創系以來即積極拓展合作交流機制。除與台灣各校的交流外,因地緣之便,接續與廈門大學、華僑大學、蘇州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校進行學生設計工作坊與聯合設計競賽。每年並持續有學、碩士班學生申請至成功大學、東海大學、淡江大學、四川大學、南京大學、華僑大學、吉林大學、長安大學等校進行一學期至一學年的交換生學習。
學期間,本系同學亦以建築人的角色積極參與地方的公共活動。透過每年設計課程的安排,讓同學體現建築專業的社會參與及責任。從金門高粱節的社區裝置、城隍遊街的身體空間展演,至近年來更深入到直接以街區乘坐裝置、聚落頹屋空地活化、社區微型設計與施作、東門市場活化、金沙戲院再生、與地區學童互動學習紙板構築等建築設計操作成果來介入聚落及社區空間的改善。成果並都被金門日報及全國性媒體所深入報導。藉此提升建築專業的民眾認知與形象,並培養本系學生以空間專業參與社會服務的責任感。
此外,為更讓同學深入印證在校所學、瞭解建築專業執業需求,本系透過課程規劃委員會及系務會議之討論,訂定「國立金門大學建築學系專業實習實施要點」,規定102學年度之後入學的同學,須於大四下學期至校外進行一整個學期(十八週-720小時)的實務專業實習,以為「職場第一哩路」之職涯規劃,並取得「專業實習」的必修課程。
設施與設備
1.系辦公室
系辦公室主要設置有系主任和系助理辦公區、儲藏區和出圖影印區,作為主要行政決策與支援教學的發動核心。近年來已新增會談沙發區和討論桌,以及系所教學資料儲藏區。沙發區有利於教師間會談、教師與學生懇談、外賓來訪會面場合(圖1、2),促進系所內外之學習與交誼關係;教學資料儲藏區則肩負教學與研究資料的彙整與統合,便於系所未來發展之參酌。
圖1系辦公室會談沙發區 | 圖2系辦公室教學資料儲藏區 |
2.系走廊與系中庭
系走廊上有系中庭和教學走廊兩部份,系中庭為上課與集會評圖使用,30餘公尺的系走廊是作為歷來教學成果與發表展示場所,肩負著系上核心教學、自學與年級交誼間的複合式場域。系中庭設有移築自瓊林二落大厝木棟架一組,是作為傳統建築教學與展示之用(圖3)。建築設計的小組教學、總評、素描與表現法課程經常採用此一場地(圖4、5)。系中庭設有核心目標、專兼任師資與大學部學程規劃看板,是為理解本系特色架構與課程安排的重要地點(圖6、7、8)。
圖3 移築大厝木棟架展示 | 圖4 系中庭素描教學 |
圖5:系中庭設計課小組教學 | 圖6:核心目標、師資與學程 |
圖7:特色學程展示 | 圖8:教育部特色典範計畫 |
3.研討室與評圖教室
評圖教室為各年級學期間上課與期中、期末總評的集會與發表功能,配有電腦主機與單槍投影、旋轉展示板5樘,並經常在提供寒暑假工作坊與社區課程之借用上課環境。
4.工作室群
工作室(Design Studio or Atelier)為本學門學生主要的自學場域,提供製圖與表現法、模型制作、閱讀、小組與群體討論的活動場所。
本系為強化學生製作模型與出圖的便利性,設置了雷射切割機台、3D模型製作與自助式出圖機等,俾利建築設計課程操作與模型製作練習。
5.數位設計教室及小型模型攝影棚
電腦教室提供一間約三十餘人的班級上課之用,有放映與控制台連線教學方式,每位學生使用單機操作課程,教授以電腦輔助設計AUTOCAD、SKETCH UP、3Ds MAX、RHINO的平面與立體模型建置操作,以及地理資訊系統GIS等空間向量等資訊軟體。
近年採購小型模型攝影棚一組,設置於電腦教室一角,配有燈光及翻拍架可供借用,便於模型與圖面等拍攝,日常使用率極高。
6.系圖書室
原金門大學總圖書館三樓已建置有建築書籍與一樓大廳的專刊雜誌兩項分類,本系為考量建築系師生的專業培養之索書、採購與管理便利,特於民國100年5月間啟動系圖書室設立專案,並期待作為與校圖書館互通之專業資訊室。建築書籍計18大類,共計2,203項(圖9)
圖9:系圖書空間 |
空間與生活
畢業發展
系友出路可從事建築、營造、建設、設計、文化等相關產業。
依本系逐年對系友進行之流向追踪,目前多從事於建築師、室內設計師等事務所或工作室,都市計畫或景觀規劃工程顧問公司,營造廠或建設公司等產業,及服務於中央與地方之公部門機構,如縣市政府建設處、工務處、文化局等。另有依其志向,繼續國內、外建築領域碩、博士學位的進修。
未來展望
一、在教學方面
教學計畫規劃方向,配合本系之「建築與文化遺產保存研究」、「城鎮空間研究」、「太陽能建築節能研究中心」的教學服務推展,擴充科學儀器與設備使學生能獲得實作練習。相關課程規劃如以下說明:
a、文化資產保存教學
古蹟與歷史建築建築修(維)護金門保有台灣地區最完整的傳統建築聚落、閩南建築群,以及相關文化體系,因此本系除基本建築教學外,更加入在地特色,強調建築文化遺產保存之特色教學,以有別於他校之建築課程,並提昇學生進入社會之專業能力及其競爭力。
b、建築物節能研究
地球暖化一直是二十世紀全球之議題,特別是經過二次「地球高峰會議」後,內政部營建署更明令公私大型建築物,皆須通過建築物外牆節能之設計檢驗,因此建築物外牆節能保暖,實為現代建築設計主要討論之課題;至於舊建築物在全面都市的更新與再利用過程上,更須輔以科學儀器之檢定,達成符合建築保存修護及綠建築環保節能之指標。故結合科學儀器之示範與實驗課程,對於建築物節能與修(維)護觀念的建立、實務的操作將有所助益,亦為達成「理論與實務」教學之必要方式。
二、在研究方面
因應當前世界潮流與未來發展趨勢,及針對金門豐富的傳統建築與文化資產特性,當前節能環保、綠建築觀念、聚落規劃與社區營造之需要,並強調未來生態環境、文化創意產業及數位建築設計的規劃與整備,我們依舊著重「理論與實務並重」與「傳承與創新並行」之觀念,將為本系的研究發展重點歸納為:
a、文化資產保存與創意設計並重的教學與研究
以閩南傳統聚落與歷史建築的保存與再利用為核心,積極投入歷史保存的研究與教學工作,以城鎮史、聚落史、建築史、保存科學、文化產業、歷史環境的規劃設計等方向作為發展重點。同時,組成創意設計教學群,透過設計案例操作,讓學生理解設計與保存相融合之觀念與能力。
b、結合GIS之綠建築與生態工法的教學與研究
配合推動前瞻實用GIS教學,積極發展環境保護、減少耗能、資源再生、人與環境共生、環境倫理學等理念的建築設計與景觀設計,以此建立綠建築與生態工程方法,結合GIS改造先進與特色課程,進一步將研究成果加以推廣,積極培養節能與生態建築設計的專業人才,確保多樣性島嶼生態環境的永續發展。
C、以金門地緣優勢與歷史深度,發展具競爭力的研究領域
以金門為基地,積極開展閩南建築文化、聚落保存、古蹟修復再利用、文化資產學、世界遺產等領域的研究與教學,一方面與台灣的建築、文化資產學界多加請益,另一方面與大陸華南的學術界交流,如近在咫尺的廈門大學、華僑大學。同時,透過金門歷史上之僑鄉文化網絡,及戰地軍事地景的研究主題,積極發展特色,可進一步建立與國內外知名研究機構之學術合作。
三、在服務方面
a、建立公部門與產業界的建教合作關係
加強與金門縣政府、金門國家公園及相關產業的建教合作,一方面提供學生實習機會,強化實務能力,以利學生順利就業;另一方面以「建築與文化遺產保存研究」、「城鎮空間研究」、「太陽能建築節能研究中心」之研究群為基礎,發展成為本地及鄰近地區的建築環境諮詢智庫,改善昔日完全仰賴對金門並不熟稔的台灣學界之意見,帶動人文與自然環境的永續發展。
b、強化專業技能與鼓勵交流互動
為強化學生未來專業技術與獲取證照之能力,除研擬「學生學習輔助計畫」外,另積極爭取經費聘請具實務經驗之建築師或專業人員擔任兼任或客座教師;此外,推展本系與台灣、大陸及亞洲、歐美各國大學建築系科的交流,拓展國際視野。
C、地方回饋與互動
強化社區營造與城鄉規劃參與操作。近五十餘年,金門以國防建設為主軸,忽略了民生基礎建設,加上近十年開放觀光,金門也逐漸出現台灣都市化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因此藉由學系的師資與學生積極投入社區建築的工作,發展參與式的設計方法,透過社區營造的過程,維護金門良好的城鄉風貌與居住環境。因此,在研究及教學上,我們將以社區建築的理論與實務為主軸,對當前與未來金門的城鎮、聚落發展上提出可行的方向,並加強學生的實務能力,以符合地方的期待。